厦门国税规章 | 税收法规 | 税法解读 | 福州市社平工资 | 漳州市社平工资 | 厦门会计指南 | 新税收优惠 | 企业所得税优惠 | ..新增值税税率 | 个人所得税计算器
厦门地税规章 | 会计法规 | 准则解读 | 泉州市社平工资 | 龙岩市社平工资 | 税收筹划实务 | 增值税优惠 | 个人所得税优惠 | 土地增值税税率 | 企业所得税法
厦门政府规章 | 会计法规 | 税法解读 | 宁德市社平工资 | 三明市社平工资 | 最新财税法规 | 营业税优惠 | 土地增值税优惠 | 个人所得税税率 |
福建税收法规 | 会计法规 | 财会解读 | 莆田市社平工资 | 南平市社平工资 | 税收基本法规 | 房产税优惠 | ..2016税收优惠 | 企业所得税税率 |

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03.29
2007-10-04 20:01:56   来源:厦门网   评论:0 点击:

目    录
    一、立足现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二、明确目标,把握重点
    (一)指导思想
    (二)战略任务
    (三)预期目标 
    三、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产业竞争力
    (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工业的现代化水平 
    (二)建设三大中心,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优化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
    (四)构建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
    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五、提升开放水平,加速经济国际化 
    六、推动科技创新,营造技术优势
    七、建设“教育之城”,构筑人才高地 
    八、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九、加快城市化步伐,提高城市品位
    (一)构建海湾型城市框架
    (二)完善外向性的立体交通网络
    (三)形成高效的城市保障网络 
    十、保护资源与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一、加快体制创新,营造与国际接轨的体制环境  十二、强化保障机制,推进计划有效实施
    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循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对厦门经济特区的要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深入实施结构调整、科教兴市、开放强市、改革带动、依法治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创发展环境新优势和对台区位新优势,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城市辐射力,加速推进信息化、城市化、法制化、国际化,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中起示范带头作用,为在新世纪的前十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而努力奋斗。
    战略任务
    1、推进三大创新
    推进观念创新。
    推进体制创新。
    推进技术创新。
    2、增创三大优势
    增创产业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
    增创区位优势,加强对台经贸合作。
    增创环境优势,增强城市的吸引力。
    3、提升五个水平
    提升经济集约化水平。
    提升城市化水平。
    提升开放水平。
    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提升社会文明水平。      
 
    厦门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尤其在“八五”、“九五”计划时期,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经济运行方式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特别奖”,并荣膺“双拥模范城”四连冠。
    在新世纪里,厦门市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认真研究制定“十五”计划,对厦门市在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跟上新一轮世界经济发展步伐,迅速增强厦门整体实力、综合竞争力,提升在东南沿海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立足现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1、良好的发展基础
    “九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厦门市先后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特大台风、厦门关区特大走私案的影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九五”期间,厦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6.8%,2000年达到501.15亿元(当年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折4650美元(当年价、户籍人口、现行汇率折算);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2:52.7:43.1,财政总收入91.50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51.85亿元,形成了戴尔、柯达、灿坤、厦华等一批骨干企业群体;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五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64.8亿美元,2000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00.49亿美元,其中出口58.80亿美元。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厦门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也取得了较大进展。高崎国际机场二期、海沧码头(2、3号泊位)、环岛路(部分路段)、海沧大桥、国际会展中心首期工程等“九五”重点建设项目的竣工,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了城市功能;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对台商品交易会”,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对台试点直航集装箱运输量累计也突破100万标箱,标志着厦门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初步确立。教育、文化和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居民收入持续提高,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8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30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55.1%降至41.9%,居民住房消费、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旅游等方面的消费大幅度提高L逑到デ魍晟疲?用褚搅啤⒀?稀⒐ど恕⑹б当O蘸妥畹蜕?畋U暇尤??煜人?剑?嗣裆?钏?酱蠓?忍岣摺□
虽然“九五”期间,我们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厦门今后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较小;产业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储备和吸引力不足;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水平不高;区级经济实力较弱;城乡差距较大;经济腹地拓展不快;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健全等。
    2、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科技创新突飞猛进,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为厦门市利用国际资金和技术,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使厦门市面临着与国内外发达城市更激烈的竞争。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厦门市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扩大内需作为我国长期发展战略,为厦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但是,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和国家发展战略重点的西移,也使厦门在开拓广大的内地市场和招商引资工作中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从海峡两岸关系看,在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之后,台湾问题日益凸显,厦门作为对台交流的前沿,在促进两岸经贸往来和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厦门对台经贸、科技、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但由于台湾当局的原因,两岸关系还处于不正常状态,也给厦门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明确目标,把握重点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循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对厦门经济特区的要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深入实施结构调整、科教兴市、开放强市、改革带动、依法治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创发展环境新优势和对台区位新优势,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城市辐射力,加速推进信息化、城市化、法制化、国际化,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中起示范带头作用,为在新世纪的前十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而努力奋斗。
    (二)战略任务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全面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强大动力,以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和质量为出发点和归宿,大力推进三大创新,努力增创三大优势,着力提升五个水平,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1、推进三大创新
    ——推进观念创新。要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扬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特区精神,以思想观念创新推动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
    ——推进体制创新。要努力突破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以建立在主要环节上按国际通行规则运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
    ——推进技术创新。要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立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科技投入机制,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积累开发机制,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2、增创三大优势
    ——增创产业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技术型支柱工业为主体,以高水平的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产业结构竞争优势;推动支柱行业和龙头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形成规模竞争优势;创建特色产业功能区,应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特色产业,形成产业特色竞争优势;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形成产业技术竞争优势;实施“质量振兴战略”,形成产业素质竞争优势;推动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品牌竞争优势;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增强企业营运活力,形成管理竞争优势。
    ——增创区位优势,加强对台经贸合作。进一步扩大厦台经贸交流、合作的领域和规模,并逐步提高层次,努力将厦门建设成海峡两岸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与交流的基地和产业合作对接区。应对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两岸经贸形势的新变化,重点做好外贸体制的转变和政策的调整,努力发挥厦门经济特区在对台经贸往来中新的“窗口”与“试验田”的作用。
    ——增创环境优势,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服务设施,完善市场立法,参照国际惯例改善经济管理方式,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按照“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标准,创建更加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创业环境,增强城市对资金、人才等的吸引力。
    3、提升五个水平
    ——提升经济集约化水平。要在不断壮大经济规模的基础上,以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科技为先导,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完善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将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综合竞争力的增强建立在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上,实现经济的集约化发展□?
    ——提升城市化水平。继续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城乡结合部、岛外城市新区和中心镇的建设步伐,构筑海湾型城市框架,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强对广大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城市的国际化、现代化进程,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氛围,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提升开放水平。要实现由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提高行政效率,优化投资软环境,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与合作;贯彻“走出去”的开放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发展;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西部大开发,形成境外-厦门-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要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努力增加城乡人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生活环境,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落实国家民族、宗教政策,努力推进依法治市,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市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意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预期目标
    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争取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确立厦门作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的地位,建成海峡两岸合作与交流基地,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地和人才高地,初步形成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旅游中心和商务中心,把厦门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城市。
    ——经济繁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4%左右,力争达到1000亿元(2000年不变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00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950亿元以上;三次产业结构为2.5?52.5?45;财政总收入183亿元,年均递增14.87%;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争取五年累计实际直接利用外资55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递增8%左右,其中出口总额年均递增9%左右;年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达80万人次。
    ——科教发达:科技和教育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财政性科技教育投入五年累计50亿元以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0%以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适龄青年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比重达30%以上,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1000人以上,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80%。
    ——法制健全:制订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法规规章,公民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行政执法水平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文明:文化设施配套齐全,文化事业兴旺发达。政府高效廉洁,社会民主进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有较大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大大提高。
    ——环境优美:基本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左右,城镇人均公共绿地11平方米,创造良好的市容和夜间景观,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各环境要素按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评分达到90分。
    ——人民富裕:户籍人口控制在148万人以内,城市化水平68%左右,基本实现本岛城市化。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9%以上,力争达到2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力争达到8000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到35%左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15平方米,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5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达95%以上。
    三、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产业竞争力
    继续坚持“一主三型”的产业发展原则,按照“二、三、一”的产业发展序列,以培植经济增长点和生财点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生产型、技术先进型和出口创汇型工业,壮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到2005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550亿元(当年价)。
    (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工业的现代化水平
    要以建设面向国际市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地为目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壮大工业支柱行业,改造发展特色传统产业,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产业高新技术化、企业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拳头产品名牌化,使厦门成为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重要一环,进一步提高厦门工业现代化水平。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方向: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全市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推动力,有选择地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强大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到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21%。
    充分发挥高新技术的渗透扩散作用,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发展重点:电子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重点围绕IT产业,建设以DELL、灿坤为龙头的IT产业基地;积极发展以数字化、宽带化接入技术为核心的有线、无线接入网络与设备,以及以IC设计坪腿砑??滴?鞯牟?祷?〗ㄉ琛?
    生物技术,重点发展生物工程制药、生物工程农业、生物资源有效成份开发、生物制剂等的产业化。新材料、新能源,要重点发展钨系列制品和超粗、超细两极发展钨粉、纳米级碳化钨粉和膜应用技术,推广应用特种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光电子材料、IC后封装材料;积极发展以镍锌电池为主的动力电源和以固态锂离子电池为主的高性能电池。
    飞机维修,以太古飞机维修为龙头,重点发展飞机结构、机载设备、飞机零部件维修等,积极发展复合航材等重要设备制造业。
    海洋资源产业,重点瞄准海洋动植物转基因关键技术、海洋活性物质提取技术等,发展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及抗盐植物的培育与推广、海洋环境保护及其技术服务等海洋产业,促进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2、壮大三大工业支柱行业
    发展方向:以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动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一步提高三大工业支柱行业的装备技术水平,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实现拳头产品的高级化、名牌化,提高厦门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继续鼓励和引导有市场、无污染和有发展前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2005年,三大工业支柱行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0%以上,形成2-3个产值上百亿元、经济效益良好的龙头企业。争取把厦门建成全国最大的电脑出口基地,亚太地区最大的助听器和听力设备生产基地、民用飞机维修基地,世界最大的钨制品出口基地和彩色感光胶卷、相纸生产基地。
    发展重点:电子工业要大力发展以计算机及外部设备、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等为主的投资类电子产品,加大消费类电子产品的调整力度,发展数字技术产品和“多位一体”的家用信息产品,积极发展片式元器件、光电子器件、新型机电元件、高性能显示器件、敏感元件及传感器等为主的新型基础元器件产品,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发展特色集成电路产业,形成现代化、集约化大生产的信息产业群体,使厦门市成为国内重要的信息产业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力争使厦门成为国家主要软件产业基地之一。
    机械工业要依托龙头企业和产品,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发展专业化协作,形成围绕整机产品的协作配套体系,实现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尽快把航空工业城建成国际性、一站式的民用飞机综合维修及零配件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发展以叉车、装载机为龙头的工程机械系列产品,以高低压开关、电控设备为主的电工电器系列产品,积极研究开发智能化电工、电器产品。壮大汽车、摩托车和船舶修造为龙头的运输机械系列产品,鼓励发展和引进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产业化生产。
    化工工业要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和石化上中下游项目,继续建设感光材料生产基地,加快发展以感光材料和香精、香料为主的精细化工产品系列;加速PTA项目的建设,推进以PTA、PET为龙头的涤纶及其后加工产品系列以及PVC后加工制品的生产;推进PX、乙烯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二)建设三大中心,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建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旅游中心和商务中心为目标,大力发展信息、物流、旅游三大支柱行业,开拓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满足不断发展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1、港口航运业
    发展方向:依托厦门湾组合港和高崎国际机场,加快建设海沧物流中心和航空货运枢纽中心,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发展重点:大力发展航运业,加大深水泊位和航道建设力度,吸引国内外大船运公司来厦设立分支机构和拓展欧美等远洋定期直达航线,相应发展近海直达航线,从而确立厦门港作为沿海集装箱主枢纽港的地位,争取200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3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250万标箱。建立和完善厦门港综合补给服务体系,为航运提供船舶维修、船舶供应、技术培训、船员休闲等全方位服务,形成重要的区域性补给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象屿保税区重点发展仓储物流业,积极推进实行港、区合一运作。继续拓展航空货运航线,加快航空货运枢纽中心建设。构建现代物流业基础平台,争取形成以海沧、东渡为中心的大宗商品海运物流区,以航空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商品航空物流区。
    2、旅游业
    发展方向:突出对台区位优势和海洋特色,依托高品位的城市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发挥口岸的辐射作用,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建设亚太地区较为著名的国际性、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
    发展重点:树立“大旅游”观念,改革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推进法制化、标准化管理,创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提高旅游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依托信息技术,促进旅游服务手段现代化,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开拓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营造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的整体景观功能,更新、优化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深度开发都市文化型旅游产品,大力发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围绕海湾、海岛、海洋等,逐步规划开发海上游览和滨海娱乐等项目。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延伸旅游线路,推动以厦门为核心的闽台旅游合作区的发展,做好厦(门)-金(门)、厦(门)-台(湾)旅游线路的开辟和包装工作。
    3、商贸业
    发展方向:构建合理的商贸网络,形成特色化、网络化的商贸体系,把厦门建成购物环境优美、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中心。“十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0%。
    发展重点:深化商贸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构建经营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组织现代化的商贸企业格局,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在扩大一般贸易的同时,积极发展转口贸易和境外加工贸易。加快建设以中山路、前埔、江头为主体的中心商务区,大力发展配送中心、连锁、代理制等现代化的流通组织形式,逐步形成以专业店、精品店、专卖店为特色的多元化、多层次、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商业体系。建设一批集散力强、辐射范围广的批发市场,以物流配送中心为核心,以众多便利店、专业店为基础的商品市场体系,形成消费性、配送型的新型批发商业体系。积极运用现代营销方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企业运作模式与市场开拓手段由传统贸易向电子商务转变。加大农村市场开拓力度,结合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农村流通网络,满足农民、农村的需求。
    4、会展业
    发展方向:依托先进的会展基础设施、优美的城市环境和便捷的交通、通讯系统,发挥特区的“窗口”作用,争取形成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的区域性招商会展口岸,带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发展重点:以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积极培育一批专业化、国际化招商会展公司和策划公司,进一步拓展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对台商品交易会的规模和影响;制定发展会展业的优惠政策,多方争取承办各级、各类的会议、展览、商贸洽谈会等。争取常年举办大型的、影响力强的展览,壮大会展业的规模,提升会展档次,扩大辐射范围。
    5、金融保险业
    发展方向:以金融运作市场化、金融机构多元化、金融管理法制化、金融业务国际化和金融手段现代化为目标,增强厦门市金融业的竞争力和辐射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发展重点:发挥厦门经济特区金融改革“试验田”作用,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进程,加快建设现代化金融制度和组织机构。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等金融市场发展。拓展金融业务,鼓励金融创新,积极引导各类新型金融工具和金融新产品,大力发展各类金融业务。继续调整信贷结构,扩大各种授信规模和范围,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骨干生产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正确处理好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合理调整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水平。促进新型银企关系发展和金融重组兼并。建立个人信贷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企业信贷监测工作,形成覆盖金融机构信贷总量的监测网络。坚持金融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特别是台资金融机构到厦门设立分支机构。大力推进厦台金融合作与交流。强化金融监管、行业自律和金融业内部管理,继续整顿金融秩序,探索防范金融风险的新办法和新措施,营造稳健安全和高效的金融环境,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6、房地产业
    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住房市场的作用,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建设绿色家园,改善人民居住条件。
    发展重点:积极推进城乡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使之成为厦门市重要产业之一。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强化政府对一级土地市场的垄断作用,活跃二级市场,规范三级市场。在盘活现有空置楼宇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建设需要,配套建设适量楼盘。引导和鼓励海沧、杏林、集美、同安房地产的开发与建设,鼓励房地产消费信贷,建设高品质的住宅小区,推进物业管理规范化、专业化。壮大建材、装饰等相关行业的规模,培育几个具有较强竞争力、专业化、综合性的房地产集团公司,成片开发房地产。
    7、新兴服务业
    发展方向:转变就业观念,完善就业机制,增加人民收入,推进社会事业产业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发展重点:全面发展社区服务业,以家政、维修、托幼、养老、保健、文娱等服务领域为重点,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强化社区功能。推进非义务教育、教育后勤保障的产业化进程,规范繁荣文化市场,拓展体育市场,逐步开放医药医疗服务市场。
    (三)优化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
    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财政性投入五年累计5亿元以上,继续实施农村“同发展、共富裕”工程,加速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1、扶持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积极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加快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农商联合营销组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水果、蔬菜、畜牧、水产、花卉五大主导产业,推广无土栽培、工厂化育苗,大力发展种苗业、绿色农业和休闲农业。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一批现代化农业示范点(片)和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努力把厦门培育成为区域性的果蔬产业中心和绿色食品中心。
    2、围绕重点工业区的开发建设,推进农村工业化。重点支持办好东孚工业小区、集美北部工业区和同安城南、城北、马巷工业区等,主动接受大企业的辐射和岛内工业的转移。大力开展外引内联,积极引进和发展优势农业资源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为大企业配套的加工工业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鼓励当地农民兴办工业和为工业区配套的服务业□?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农村服务体系。要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农田水利、生态环境、防灾减灾体系、农村市场体系和农村经济信息网络等建设,力争把同安闽南果蔬批发市场建设成国家级大型特色农贸市场。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技术引进开发、应用推广和交流。
    4、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从战略高度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改善现有的农村文化技术学校,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和促使企业更多地使用本地劳动力。同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等方面转移。
    5、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编制出台《厦门市小城镇发展与布局规划》。突出建设马巷、灌口、大嶝三个重点中心镇,适当兼顾其它中心镇;合理调整小城镇的空间布局,限制中心村、特别是自然村的发展,逐步引导向小城镇靠拢转移,形成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化水平。
    (四)构建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
    厦门本岛要充分发挥城市功能、港口功能、保税区政策和高校科研机构密集等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信息、商贸、金融保险和现代物流业等第三产业,并结合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园、思明软件园、信息产业园、膜科技园和北大生物园的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岛外要加快工业化步伐,按照“二、三、一”的产业发展序列,重点建设同集经济带和海沧、集美、杏林三个台商投资区。
    海沧重点发展石化、电力、机械、汽车等资本密集、技术先进、产业关联性较强的临海型基础原材料工业和重型制造业,南部要围绕出口加工区和海沧港区建设,发展航运业、出口加工工业和港口综合服务业。
    杏林要依托现有工业基础,重点发展机械、化工、建材、纺织、环保产业和现代农业。
    同集经济带南部要以集美北部工业区和集美文教区为核心,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纺织服装等轻型工业和文教、旅游等第三产业。
    同集经济带北部要在建好同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把同安建成厦门岛内产业外移基地,重点发展资金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轻型加工业、现代化农业和特色旅游产业。
    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光纤传输网、电信支撑网和无线接入网的建设步伐,形成满足不同接入需求的基础物理网,并逐步实现各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构筑集话音、数据、图像于一体的宽带城域综合信息服务网和高速宽带的信息交换平台,基本建成功能完善、技术先进、费用低廉、运营高效、安全可靠、覆盖全市的宽带高速信息网络,努力使通信网络和信息交换平台的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积极推进与台湾信息连通出口建设,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信息化。
    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全市基础性资源数据库、公共信息资源交换中心。重点建设政府信息、国土资源、人力资源、企业信息资源、教育与科技信息资源、医疗卫生、社会治安、旅游、体育等大型基础数据库,完善台湾与东南亚数据库、国防动员数据库等,力争使厦门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与管理的示范城市之一。
    2、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要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核心,促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普及和应用。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和制造工艺,增强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力。大力推广CIMS集成制造系统等信息系统,通过改造,促进产品换代和技术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软件业,积极拓展信息服务业,建立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综合性门户网站,鼓励各类信息源通过公用信息平台上网,实现信息资源的综合共享。扩大路桥科技园规模,吸引DELL等企业的配套厂落户园区,使之与钟宅新建园区连成一片,促进软硬件产业共同发展,建设厦门信息产业园,力争使厦门成为国家主要软件产业基地之一。以“金宏工程”为龙头,加快电子政府建设步伐,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优先促进金融信息化,建设完善的现代化金融支付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发展网络银行。加快信用制度、质量监督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积极推进金融、证券、保险、商贸等领域的电子交易。加快工业管理信息网络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产业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重视加强公共安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交通、口岸、科教文卫馈⑸缁岜U稀⑸缜??瘛⒙糜蔚裙?卜?窳煊虻男畔⒒?F占凹扑慊?屯?缰?督逃??厥雍图忧肯执?畔⒐芾恚??萜秸浇岷系脑?颍?忧啃畔?踩?际跹芯亢桶踩?逑到ㄉ琛R?孕畔⑼?缬τ玫钠占俺潭取⒎奖愠潭取⑹涤贸潭任?曛荆?φ?妹攀行畔⒒??皆谌??τ诹煜鹊匚弧?
    五、提升开放水平,加速经济国际化
    要办好“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发展开放型经济,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试验和示范作用。
    1、以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为重点,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认真研究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投资新动向,强化招商策略研究和政策措施的制订,逐步落实外商投资国民待遇,完善外商投资服务体系,保护外商合法权益,促进跨国公司在厦门扎根、发展,并不断壮大。加大对跨国公司的引资力度,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来厦投资,促进大型跨国公司在厦设立区域性总部、区域性生产中心和区域性研发中心。
    将利用外资的重点逐步由扩大规模和数量向提高水平和质量转变,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在继续开放竞争性产业的基础上,有步骤有选择地推进代理业务、会计、法律咨询等中介领域的对外开放。在继续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的同时,积极探索风险投资基金、BOT、项目融资等新型利用外资方式。
    2、实施科技兴贸、市场多元化和“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改革外贸管理体制,实行外贸经营权依法登记制,大力推广网上交易和电子报关,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外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外经贸扶持和促进体系,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实施以质取胜战略,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契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继续稳定东南亚市场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欧、美、日、非等海外市场。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促使我市企业建立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营销、全球服务的经营理念和战略,鼓励通过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等方式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推动特区外向型经济走上国际化的发展轨道。
    3、加强对台经贸合作,强化对台交流基地地位。继续办好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台商投资区,加大吸引台商尤其是台湾岛内百大集团企业来厦投资的力度,加强两岸产业协作,促进产业互补。用足用活现有的对台贸易政策,大力发展对台贸易,扩大对台出口。抓好大嶝对台贸易区建设,办好“对台商品交易会”。继续做好两岸直航试点工作,不断拓展对台经贸、科技、文化交流与交往,努力把厦门建成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科技文化、人员交流和处理涉台事务的前沿基地、两岸航运的主要口岸,在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中起带头作用。
    4、做好华侨、华人工作,扩大与海外及港、澳地区的交流。充分发挥厦门及闽南籍乡亲和社团的作用,推动厦门与港澳经济合作向高层次、多领域发展。进一步做好海外华人、华侨工作,推动厦门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借鉴港澳经济社会的科学管理经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借助香港国际性贸易、金融、运输、信息中心地位,深化厦港经贸合作。同时,继续发挥香港、澳门在促进两岸关系中的桥梁作用,推动厦台经贸合作和各项交流的发展。
    5、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拓展区域合作。强化“特区要带头增强服务全国大局的意识”,在加强闽东南、闽西南和闽、粤、赣十三地市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赣龙厦铁路尽早开工建设,与大京九铁路相衔接。大力开辟国内航空客货运新航线,积极开拓海陆空联运,拓展厦门经济腹地,使厦门逐步成为周边地区企业营运中心,与周边地区形成优势互补、梯度推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实现内地经济与特区建设的协调发展。继续加强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扶持,做好扶贫帮困工作。鼓励企业参加内地的有关商品展销会、订货会,提高厦门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六、推动科技创新,营造技术优势
    创造更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加快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营造厦门经济发展新优势,争取把厦门建设成区域性的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
    1、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机制。促进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进一步解决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脱节问题。根据经济发展实际,制定科技创新计划,针对制约厦门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产品和生产环节,在面向国内外科研机构、一流厂商招标与自主研发、消化吸收相结合的基础上,重点解决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技术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使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力争在若干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积极吸引国内外各类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和大学来厦发展,并与厦门企业联办研发中心,鼓励外资企业在厦设立研发机构。继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工程技术中心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
    2、建设较高水平的科技园区。努力办好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厦门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思明软件园、膜科技园、⒈贝笊?镌暗仍扒?????谕飧咝!⒖蒲性核?⒏咝录际跗笠岛土粞?嗽苯?耄?怪?晌?咝录际醪?捣趸?鳌@┐笙钟懈咝录际醪?翟扒?墓婺#??己?锕ひ登?睦投?芗?凸ひ迪虻和庾?疲?俳??锕ひ登?蚋咝录际醪?登??丁0凑展?谝涣魉?浇ㄉ柚诱?呖萍荚扒??沟耗诔晌?咝录际跹蟹⒅行暮头趸??兀??痹诘和饨ㄉ柰??咝录际踉扒??
    3、形成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科技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保险机制、科技信贷机制和信用评估机制,使资本市场成为科技发展的强有力支撑。要像以往抓基础设施那样加大科技投入,并制定优惠政策,保证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达1.5%以上。探索建立开放性股权结构的创业投资主体,加大创业投资市场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引进国外风险投、融资机构。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上市。
    4、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宽松环境。完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全面支持和服务;建立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保护的法规规章,逐步实现科技产业化、产业知识化、知识资本化、资本股权化。根据留学人员、外国人等不同类型人才的特殊需要,在人事、户籍管理、公共建筑、社区环境、服务设施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条件。
    七、建设“教育之城”,构筑人才高地
    实施培养与引进并重的人才发展战略,加快培养和引进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将教育作为政府和社会投资的战略重点,建设全国教育先进城市,构筑人才高地。
    1、建立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人才积累机制。改革人事制度,落实引才配套措施,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创业的环境,大力引进与厦门市经济发展相关的学科带头人、工程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科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员等前沿人才。加快培养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企业全球化经营要求的各类人才。建立健全用人和选人机制,激励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使厦门形成强大的人才向心力。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使用原则,建立有利于人才自由流动的人口管理制度,采取兼职、委托研究、巡回、暂住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和鼓励国内外知名人士以及科技、教育、企业优秀人才与厦门开展广泛合作,来厦创业和发展。
    2、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高等教育要重点推进曾厝垵文教区和集美文教区的形成和完善。要以厦门大学为核心,办好厦大医学院,加快厦门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职工大学三校合并及搬迁,规范和扶持华厦大学等民办高校,加快鹭江大学专科升本科工作。以集美大学为基础,以更加开明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国内外重点和名牌院校到集美文教区兴办分校或联合办学,形成规模效应。争取到2005年,全市普通高校拥有大专以上在校生达5万人左右。
    积极推进中等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成人教育及各类培训机构等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优化专业结构,开办网上大学,保障各类劳动人口继续教育的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以音乐、外语、体育、戏曲、舞蹈为主的特色教育。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三个“面向”,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和劳动者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培养学生和劳动者的创新能力。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具备较高政治、业务素质和教育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社会化学前教育网络,在继续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力争建设2-3所全国示范性高中。逐步推广双语制、信息技术教育,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促进教育手段现代化。
    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根据厦门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进程以及人口规模与结构的变化趋势,推进岛内外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快岛外农村小学资源的优化重组,鼓励办学水平较高的中小学在城市新区和农村地区设立分校,把扶持农村薄弱中小学校与推进自然村中小学资源优化配置结合起来,全面改善农村的教育条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校际差异,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资源利用率。
    4、改革教育体制。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和人事制度的改革,以更加开明、开放的措施鼓励多渠道投资办学,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外资学校等多种所有制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开放非义务教育市场,建成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力量参与、企业和办学机构依法自主办学的教育运行机制,促进教育产业的发展。推进高等教育、中等教育的后勤服务改革进程,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建立健全教育建设贷款、教育储蓄、教育保险以及贷学金、奖学金和助学金等配套制度,形成多渠道的教育筹融资体系。
    八、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积极发展各类社会事业,满足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要不断以较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鼓励资本、技术和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要发照垢郊又到细叩母咝录际醪?怠⑾冉?际跣凸ひ担?约跋执??褚担??焖僭黾映鞘芯用袷杖胩峁┪镏驶? R?诘和夤睦?⒄鼓芪?纱笈?投??蜕傥廴镜睦投?芗?推笠担?忧颗┟窈偷褪杖虢撞愕募寄芘嘌担??徊浇档团┐謇投???氤钦虻拿偶鳎?俳?窍缋投?Φ挠行蛄鞫???υ黾泳鸵祷?幔?岣叱窍缇用袷杖胨?健□
    2、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发展基本医疗、卫生监督防疫等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完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逐步满足多层次的需求。深化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岛外和农村基础卫生设施建设,提高岛外和农村的医疗卫生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完善卫生投资政策,重点支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建设项目。积极探索联合、改组、改制的路子,建立多渠道的投资体制,推进中医院病房楼、同安医院、杏林医院病房楼和集美医院等项目建设,并按照分级医疗管理的原则,努力构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专科医院的建设,重点办好眼科中心、心血管病研究及医疗急救指挥中心等,大力推进妇幼保健院、老人医院等项目的建设,努力开办特色医疗和康复中心。实现全市卫生机构的联网及与国内外先进医疗机构的联网,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争取把厦门市建成区域性的医疗保健中心、急救中心和康复中心。
    3、繁荣社会主义文体事业。以现代文化名城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建设现代都市文化,发展有强烈时代精神和浓郁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重点建设图书馆、青少年科技馆、厦门书城、博物馆等项目,加快华侨博物院、影剧院、音乐厅等项目的改造,进一步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加快广电、报刊等新闻机构的改革步伐,组建广电集团和报业集团,引导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文化市场。打响“钢琴之岛”、“音乐之乡”的品牌,举办影响大、品位高的大型文化活动,办好厦门歌舞团、小白鹭民间舞团、厦门爱乐乐团、歌仔戏、南乐剧团等文艺团体,提高艺术水平。挖掘闽南艺术、戏剧、民俗等乡土文化和文学艺术,加强对台、对侨和对外文化交流,提高厦门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规范和建设社区文化设施和社区文化网络,发展企业文化、区街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和家庭文化,满足居民多样的文化需求。
    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加快嘉庚体育馆等体育场馆建设,完善新建小区的体育设施,大力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化竞技体育管理和运行体制改革,在促进足球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上,带动其他体育项目的产业化经营,发展乒乓球、羽毛球等传统体育项目,探索体育、教育、科研相结合的路子,努力提高厦门市竞技体育的水平。
    4、营造安居创业的社会环境。把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纳入社会保险体系,继续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加强社保基金管理,提高运作效率。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保障制度社会化,加大对特殊群体保障服务的扶持力度,在市政设施建设、住宅小区设计和开发、公共场所建设等方面要充分考虑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等特殊群体的需要,全面建立起覆盖全社会、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110、119、120等社会救援体系,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全面落实宗教、侨务、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交流,努力塑造一个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加强政法系统的基础业务建设,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教育、防范、管理和打击相结合的社会安全网络,重点打击危害社会稳定、公共安全以及经济秩序的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扫除社会丑恶现象,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努力创建全国社会治安优胜城市,创造一个安全文明的社会公共环境。
    5、大力加强社区建设。要以街道、居委会管理体制改革为依托,根据新老城区发展的特点和人口布局情况,合理规划,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努力建设以社区服务为核心,社区教育、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等协调发展的社区管理和运行体系。要把完善社区教育、卫生、文体设施与社会事业资源优化重组结合起来,达到资源共享。加强社区智能化、网络化建设,形成开放式的、适应未来信息社会要求的现代社区。努力创造一个环境优美、秩序稳定、生活方便、人际关系和谐的社区生活环境。
    九、加快城市化步伐,提高城市品位
    城市建设要突出以水为中心的热带海滨城市的景观特色,推动城市形态和城市功能的转变,逐步实现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现代生态城市的转变,提高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改善城市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争取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一)构建海湾型城市框架
    要优化调整城市功能分区,有计划地将新建的公益、旅游等大型项目布局在新市区和岛外。在高标准建设城市中心区的基础上,按照“一环数片、众星拱月”的城市格局和沿环西海域、同集路和环同安湾“一线两环”的开发建设布局,使城市建设逐步由环西海域向环同安湾梯度推进,初步形成“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城市格局。
    1、高标准建设城市中心区。重点是结合仙岳路、湖里大道及环岛路等的建设,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本岛东北部的有序开发。按照东部会展商务中心及滨海旅游观光区、北部高新技术园区的要求,规划建设钟宅高科技园区和国际会展中心相邻区域,使之逐步成为高品位的新市区。
    推动市府大道、鹭江道和县黄路、文曾路的建设和改造,带动旧城和危房改造,以及城乡结合部的村镇改造。降低城市容积率,增加绿地空间,改善城市环境。加强对集美学村、中山路及相应片区、鼓浪屿等具有传统风貌街区的维护和保护,保持其特色建筑和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继承和发扬传统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
    2、加快环西海域城市建设步伐。围绕将海沧建设成为现代化新城区的目标,以海沧大道的建设为契机,高水平规划和建设沿海沧大道及海沧新城区的景观,同时加强海沧城区生活设施的配套建设,积极发展商贸和房地产等现代城市服务业,服务并带动南部工业区和港区、北部马銮湾地区的开发与建设,形成出口加工区、海沧新市区、海沧港区、南部工业区、新阳工业区五大功能区,使海沧新城区和杏林城区共同构成厦门西海域的新城区。
    以把马銮湾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型新城区为目标,加快杏林滨海商住区建设步伐和西海域综合整治,推动马銮湾沿岸的开发建设。依托方便的海沧港区和杏林铁路客货运中心站,形成厦门西部的物流中心区和以化工、机械、电子等为主的资金、技术密集型工业区。
    3、加快建设同集经济带。突出教育、生态、旅游、工业等四大特色,以组团式布局建设同集经济带。南部结合嘉庚体育馆的建设、市属高校的优化重组,以及集美旧城区的改造,突出文化、教育、旅游、商贸等功能,形成浓厚的学村文化氛围,集美北部工业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纺织服装等产业。中部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轻型加工工业。北部要高标准规划设计和配套建设同集高新技术园区,依托大同镇积极发展旅游和商贸服务业。使同集路沿线逐步形成南、中、北三个新的城市功能区。
    4、规划建设环同安湾沿岸。重点建设集美东部沿海大、中型旅游项目,加快大嶝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北部沿海旅游经济带。同时,继续开展东通道和环同安湾滨海大道的前期工作,为今后厦门市东部开发建设奠定基础。
    (二)完善外向性的立体交通网络
    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城市对内、对外的现代化交通体系。
    1、构筑紧密型闽南经济圈。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的高效客运交通系统。逐步完善城市各组团之间的快速通道网络。推动城市各组团与中心城镇之间的快速通道建设,加强城乡联系。做好建设城市轻轨铁路的前期工作,为拉近各城市组团、各中心城镇与城市中心区的距离创造条件。加快与周边县市之间公路网的修建,密切厦门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2、建立高效的对外联系通道。加快海沧铁路港区支线和杏林第二货场及危险品仓库建设,积极推动赣龙厦铁路龙厦段早日开工建设,努力推动杏林编组站、第二客运站和福厦铁路建设。争取火车运行大幅提速,增开火车线路和对次,密切厦门与内陆腹地的经济联系。以建设海沧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海沧港区1、4、5、6、9、10号等万吨级泊位,尤其是第四、第五代集装箱码头泊位的建设,配套完善东渡港区,使厦门港发展成为以集装箱运输为主,杂货运输为辅,兼具船舶补给、制造、维修多种组合功能的综合性主枢纽港。继续配套建设空港货运仓库、客货运码头等基础设施,完善海上救援中心和消防救援中心,提高本港通讯导航的综合保障能力,支持厦门航空公司提高运力,加强市场和航线开拓,促进航空货运枢纽的形成和发展。
    (三)形成高效的城市保障网络
    1、建设优质可靠的水、电、气供给体系。尽快完成北溪引水左干渠改造工程,实现引水进岛双管道;积极开辟第二水源,加快湖边水库、坂头水库等的综合治理,建设莲花水库,提高厦门市水资源保障度;完善城市给排水系统,建设海沧自来水厂和海水淡化厂,提高城市饮用水标准,争取部分涉外宾馆自来水可直接饮用,推广中水回用,部分片区推行海水直接利用;加快城市电网改造步伐,在新区建设过程中实现电网地缆化,逐步改造旧城区的电缆,改善城市景观,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建设杏林、集美和海沧空混站,扩大城市管道供气覆盖面。
    2、加强和完善城市防灾体系。全面提高生产、消防等城市安全领域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完善城市防震、防洪、防潮、排涝体系,建立全市三防信息网络系统,加强防灾物资储备和抢险设施、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完善城市防空和交通战备设施,重点建设莲黄隧道、蔡尖尾山隧道、五通至刘五店滚装码头、东渡18号滚装码头及海沧滚装码头,加快市防空指挥所和开元区、湖里区防空指挥所的扩建与完善。建立固定和机动等多种警报设施,完善城市防空警报系统。
    3、建立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组建城市规划委员会,逐步推行法定图则制,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促进城市交通、路灯、夜景等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保证交通通畅,夜色秀丽。推进城管综合执法,加强市容、市政、环卫、园林等城管监督体系建设。推进公交、自来水等公用事业改革,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质量□?
    十、保护资源与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改善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为中心,实行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符合ISO14001要求的环境管理体系,初步建成生态型城市。
    1、优化人口结构。要继续加强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自然增长;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对全市人口增长的宏观综合管理,调整人口分布、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适度控制岛内人口机械增长,放宽岛外人口机械增长管理,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人口管理体系,激发外来人口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其逐步融入当地社会。
    2、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加强对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汽车尾气和噪音污染等的综合治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控制海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促进垃圾焚烧厂尽快投入使用,增强城市固体垃圾处理能力,争取建设有害有毒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和放射性废物库。建设鼓浪屿污水处理工程、同安污水处理厂和市污水处理二厂扩建工程,进一步完善本岛东部、集美、杏林和海沧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安全填埋场,将无利用价值的有害废物经稳定化预处理后进行安全填埋。推行环保车辆,提倡零污染。
    3、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切实保障海洋、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要保护耕地,稳定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转变用地观念,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城镇建设坚持旧城改造和土地开发并举,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土地整理,坚持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相结合。进一步落实海域功能区划,促进海洋资源的有序开发和综合利用。西海域整治等工程要通过充分的论证和规划,鼓励用市场行为开发土地,为经济后续发展提供空间。
    4、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全市各类污染源的有效治理,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基本控制。重点加强近海和水库等水体的保护,防止水源和海湾水体的污染,结合沿海道路建设,搞好海岸带生态环境建设。抓好后溪流域整治、杏林湾洪涝整治等工程建设。积极开展生态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区域合作,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积极参与九龙江流域的综合整治和保护。大力植树造林,加快破坏山体的整治,充分利用沿海岸线、山体、水库、湖泊等规划建设沿海防护林、城市公园、主题公园、森林公园等,创建绿色通道,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率,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生态园林系统。重视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切实保护好白鹭、白海豚等珍稀濒危物种。
    十一、加快体制创新,营造与国际接轨的体制环境
    以建立在主要环节上按国际通行规则运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突出创新意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努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1、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府原则上不再出资兴办非公益性的国有企业,除特定领域外,不再采取国有独资和绝对控股的形式;加快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准入环境,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行政保护,除个别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外,逐步取消或停办其职能原本属于市场的事业单位,逐步取消一切限制民间投资的规定,并以产业政策为导向,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取向,积极鼓励、引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对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扶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在全市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全面完成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大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改造力度,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调整,使国有企业逐步退出一般竞争行业,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集中。对国有小企业要实行出售转让、内部员工持股、破产拍卖等多种方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经济退出小企业的步伐。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营运体制,强化监管力度,实行委派监事会和财务总监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大力培育要素市场。继续发展壮大资本市场,建立科技风险市场体系。在进一步发展产权交易有形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产权交易无形市场。积极创造条件对劳动力市场实现统一管理,逐步建设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完善包括生产资料、人才、金融、产权、技术和信息等网上交易和服务市场,为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舞台。
    4、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制定规章、规划的职能,运用经济、法律的手段调控市场,减少对经济运行的行政直接干预,使政府行为纳入法制轨道。逐步建立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和政府监管框架,整顿市场秩序。实行管理权与监督权分开,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行政效率。规范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管理,强化行业协会组织的功能,发挥中介组织和民间机构对企业微观竞争行为的规范、协调和约束机制,逐步形成一套运作有效、符合国际规范的宏观管理机制,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经营环境。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政治、业务水平和对现代国际经贸、科学技术等的熟悉程度,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建设高效、廉洁、精简的公务员队伍,树立政府清正、廉明、高效的形象。
    5、加强投融资体制改革。政府投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明确政府、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在投资活动中的职责。确立企业投资的主体地位,实行决策自主、风险自担的投资责任制。政府以产业政策为引导,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投资总量和结构进行有效调控和监管。充分发挥市场对投融资活动的调节作用,采取多种新型投融资方式,广泛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培育和发展与投融资活动有关的市场服务体系,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形成企业自主投资、银行独立审贷、政府产业引导的格局。
    6、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继续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政策手段,积极发挥财政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职能作用。按照“比重适当,集散有度,收支合理,使用得当”的方针,更新理财观念,推进以支出管理改革为重点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积极培育经济增长点和生财点,建立稳定的财政增收机制;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创新支出管理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规范管理,加强监督,推进依法理财,努力增收节支,严肃财经纪律,通过深化财政改革和体制创新,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特区财政。
    十二、强化保障机制,推进计划有效实施
    本计划纲要是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社会发展纲领,是“十五”期间其他各类计划以及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政府及各部门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要切实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强化实施机制,保障计划任务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
    1、营造良好的民主法制环境。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完善民主决策机制,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要广泛、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活动,增强全市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加大依法治理的力度,提高社会法制化管理水平。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人民团体、民主党派、新闻媒体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形成强有力的社会监督体系。
    实施依法治市战略,建设法制健全、管理规范、社会安定的社会主义法制环境。加快立法步伐,以经济立法为重点,建立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法规规章,使经济社会生活,尤其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基本做到有法可依。提高立法质量,完善立法体制和立法程序,增强法规规章的针对性、科学性、配套性和可操作性,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错案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全面开展。同时,要有效防范国际经济风险,维护地方经济安全。
    2、集中力量抓好重点项目。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好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理顺建设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强化融资、担保机制。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对关系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组织建设好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重大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拉动投资和消费增长的持久动力。尤其是要大力推进高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尽快建成投产。要加强前期工作计划管理,加大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力度,出台有关管理规定,明确责任制。
    3、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政府有关部门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厦门市“十五”计划,使广大市民认知计划、关心计划,自觉参与,推进计划的实施。特别要引导各经济实体和社会单位在计划的指导下,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力,积极追求并努力实现各阶段奋斗目标。
    4、建立有效的组织、监督、协调机制。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把本纲要作为工作的重要依据,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的内容和目标要求,行业性的计划要遵照本《纲要》精神制定和实施。市、区政府在制定、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时,还必须具体落实纲要所提出的目标与任务,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计划纲要实施过程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对部分关系重大的改革措施和建设目标,还要组织专门力量,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向市委和市人大汇报,并向政协及各民主党派通报。在计

相关热词搜索: 厦门财经 厦门PX 计划纲要

上一篇:翔鹭化纤明年再投1亿“变身”  2004.12.22
下一篇:八年培植三大重点产业链2002.12.07

分享到: 收藏
依法纳税利国利民…请稍等... 依法纳税利国利民…请稍等... 依法纳税利国利民…请稍等... 精彩内容06正在载入中…请稍等...